寫給臺灣、臺灣歷史、臺灣女性的百年情書:《大港的女兒》讀後感

四月底、五月初的幾週,我數度造訪了文藝氣息和歷史感濃厚的中央書局。每次踏入書局,右牆文史區中《大港的女兒》亮麗的書衣、料好實在的厚度,以及「歷史書寫名家」、「時代小說」等勾引體內文史魂的各樣元素總是吸引我駐足閱讀。雖算不上高潮迭起的小說,但勻稱的情節調度還是讓人讀得欲罷不能。

《大港的女兒》以高雄出身、海外臺獨之父郭榮桔之妻孫雪娥女士(故事中名為愛雪)的一生作為故事藍本。生於港都的愛雪,在近百年的生命歷程裡經歷了戰爭摧殘、政權更迭、移民他鄉,彷彿海中的扁舟,隨著時局流轉漂泊,有調和順應之時、亦有逆流而上之志。虛實情節都充分架構在歷史框架下之外,《大港的女兒》也滿足了「好看」的小說第一要件,愛歷史的人能細細咀嚼考究,歷史門外漢亦能充分享受這一本筆調溫和的時代小說。

正史、政史之下的「常民史」探究之旅

相信對於99%的人而言,對於歷史的認識有極大部分來自於中小學的歷史教育。臺灣學校的歷史課本在編撰邏輯、意識形態等面向雖歷經多次的改革變遷,「以政治大局為教學要點」這項特色還是不變的。

以我的經驗而言,我在學校的歷史教育裡完成了「點」和「線」兩個層次的歷史學習。點狀的學習意指認識大大小小的歷史事件,線狀的學習則是把小點連線的過程,去理解歷史事件間的時局演變、分析前因後果。例如,國中時我們學到魏晉時期頒布的九品官人法、隋唐時期頒布的科舉制度,這是點狀的學習;高中的時候再學到其中政權對於削弱世族的考量,還可往後連結到牛李黨爭的世家、新儒之爭,事件間的連結可梳理清晰,這即是線狀的學習。

點狀、線狀的學習,就知識量而言很足夠,但是就情感面、認知面而言,我想我們都需要一個更為強而有力的「面狀學習」管道。我總是好奇在那些歷史課本裡不斷重複劃記的政局大事下,市井小民如何看、如何想、如何活。一本《安妮的日記》可以勝過千言萬語的歷史記載,走入許多後代人們的心,便是因為這樣珍貴的日常手稿使那樣的時空、那時的人們變得無比立體,使現在的我們能夠同情共感、能夠以此思辨自己所在的環境與自己所要面對的未來。我認為這是歷史「面狀學習」的力量,而《大港的女兒》作為一本常民史學者出品之作,在恬淡平順的語言之下,便透過一個平凡又不凡的女性傳遞了這樣的力量。

故事從愛雪的父親仁貴與海王商會王家的財產繼承糾紛說起。日治時期的愛雪雖是臺灣人,但由於父親是老師,愛雪從小說日語、讀日本學生為主的小學校、嚮往赴日留學,母親錦枝也不同於相夫教子的傳統女性,在幼稚園擔任老師,因此愛雪從小在和樂的家庭裡受著良好教育長大。資質優異的她本可赴日留學,但戰爭迫使她放棄學業做了物產會社職員,後又為了應付戰時需求成為護士。戰事結束之後,愛雪嫁作醫生娘,父親卻遭人誣陷為共產黨員,因而走避他鄉、自此失去聯絡。丈夫為了躲避政權迫害,也帶著妻兒旅居日本。愛雪在陌生的環境裡以高昂的志氣與精明的頭腦經商,靠賣衣服、開餐館、設連鎖洗衣店攢錢資助充滿革命理想的丈夫,支援了難以計數的海外臺灣青年,只為在家鄉臺灣島上種下民主與自由的種子。

時代小說與歷史小說的不同之處,就是不以單一歷史事件為主軸,《大港的女兒》因此更能讓讀者融入歷史時空的流轉。作者在歷史環境的考究上做足了功夫,在不更動主角愛雪的故事主軸的前提下,用相關聯的虛構角色連結真實史事,例如帶入印度獨立運動先驅鮑斯在臺北悲劇性的墜機死亡,這樣細緻的安排讓閱讀的過程更加充實而富有驚喜。雖有不少評論指出《大港的女兒》在歷史事件的處理上過於平淡,二戰、二二八、白色恐怖等大事怎可被輕輕帶過,不過我想在資訊流通程度不比當今的歷史時空下,作者恬淡的筆法某種程度上更還原了市井小民的生活樣態。只能說,想要透過此書來對各大歷史事件有全面了解的確困難,不如作為半自傳式散文閱讀,較不會有失望感!對我而言,歷史方面,《大港的女兒》仍然真切的拓展了我對於臺灣百年歷史常民面向的認知;小說方面,王家財產繼承的紛爭、與愛雪一家的百年糾葛對我而言仍是經營得相當成功的故事情節。

作為熱愛電影之人,其實閱讀完畢後心中便偷偷希望這個故事可以拍作電影,畢竟歷史的考究作者已經做得很足,相信劇組在這方面不會太吃力。小說情感不夠濃烈、劇情起伏過小等問題,相信有了場景和人物的視覺還原,也可以更打入人心!

勇氣與傲骨、順應與妥協:愛雪投射的時代女性演化

若只從簡介中讀到愛雪的各項事蹟,讀者肯定認為愛雪是為不折不扣的新時代女性。我閱讀此書的其中一樣驚喜,便是發現這樣的敘述只有部分的真實性。愛雪的形象時而反骨,時而順服,多個面向的描繪使這個角色能夠很貼近所有型態的讀者。

愛雪自幼資質聰穎,在小學校裡的表現一點不輸日本同學。在學校,級長由成績第一名的同學擔任,愛雪雖保持第一名,卻只被指派為股長,級長由日本同學擔任。當愛雪失望地問起原因,仁貴只含糊地告訴愛雪不要計較、只要懷著幫助同學之心就好,愛雪也懵懂的接受了這番說辭。殖民社會的不平等縮影,就這樣被愛雪拋諸腦後。

另一次,愛雪、爸爸和爸爸的愛徒阿河在港邊談天。爸爸鼓勵阿河,作為男孩應該要視野遼闊,無所畏懼的闖蕩。愛雪聽了不甘心地問,那自己呢?女孩就不能闖蕩四海嗎?爸爸愣了愣,趕忙說了句「也可以」,卻引來愛雪一句童言童語卻發人深省的話:「為什麼男孩是應該,女孩是可以?」

時光流轉,愛雪嫁作人妻、移居日本後,即便在事業上是個精明又成功的強者,卻秉持著以丈夫為天的思維,讓人難以與兒時的愛雪連結。丈夫資助海外臺灣青年、創辦雜誌,用的都是愛雪積攢的錢,愛雪對此卻從不過問。當女兒阿玥不滿爸爸把媽媽經營的洗衣店生意都說成是自己的,愛雪卻毫不在意,覺得作為一個家庭這樣的說法沒有錯誤。對她來說,妻子本就應該是日式房屋榻榻米下的中空設計,是支持丈夫用的,用不著爭風彩。自己經營的事業,本來就是顧家的任務內容之一。

單看上述種種,的確很難想像都是同一人的思想與作為,但完整閱讀此書的過程,卻不會感覺矛盾,只會被愛雪堅毅勇敢又恬淡自適的性格吸引。愛雪當然不是我們一般認知裡的傳統女性,也不完全符合我們對於新潮女性的想像,這個角色的身上有你我相似之處,更有你我佩服之處,讀來啟發性甚巨。

時代小說,開拓歷史學習的另一條路線

《大港的女兒》雖然沒有明顯的故事高潮,但字裡行間處處是驚喜與感動,尤其故事末愛雪返臺為總統選舉站臺、投票一處,令人深刻體認民主社會的得來不易與彌足珍貴。這本書很質樸、很細緻、很感人,並且意料之外地在歷史方面的立場上很中立,充分照應了歷史進程的各個角度,就像愛雪的性格也有許多面向一般。

讀完這本書,我以往學習過的、臺灣與世界過去一百年發生的種種事件不再扁平,一幅幅歷史圖像很自然地伴隨字句浮現腦中。以這樣的方式認識歷史,歷史便不在單是一門學科,而是一種生命教育的思辨:透過認識過去的故事、他人的抉擇,歷史和現今社會不再是分離的個體,當下社會的種種現象背後都有一段綿延的歷史作為奠基。當我們漸漸學會梳理這樣的連結,便會很自然地再去思考,自己所要面對的是什麼樣的未來?所嚮往的是什麼樣的人生?成年前夕閱讀這本書,愛雪在責任、夢想、時局等多重因素下做的種種生命抉擇,真切地緩解了我許許多多無以名狀的迷惘。

總歸一句,《大港的女兒》在歷史的語言和大眾文學上取得了很好的平衡,我認為愛雪的生命軌跡對於任和族群而言,都能是一種激勵、鼓舞與啟發!

--

--